格格不入的數字貨幣:區塊鏈世外桃源的終結者
2019-01-09
區塊鏈為我們打開的是思考新的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式大門的鑰匙,借助區塊鏈技術和區塊鏈思維我們能夠找到破解互聯網行業痛點和問題的方式和方法。一些在互聯網的邏輯和思維下看似難以解決的痛點和難題,現在通過區塊鏈技術能夠徹底破解。這個誕生于數字貨幣的技術,開始超脫于數字貨幣之外,重新找到新的發展機遇。
然而,或許正是由于區塊鏈技術誕生于數字貨幣,所以,我們看到了很多的區塊鏈技術應用到最后還是回歸到了數字貨幣的模式上,那個曾經要顛覆互聯網的技術現在卻變成了牟利者們割韭菜的手段。這顯然不是區塊鏈技術的最終歸宿,作為一個全新的技術,區塊鏈應當具有更多的變現可能性,以數字貨幣為代表的發幣,僅僅只能算作其一個非常傳統的商業模式和變現手段而已。
由于人們不愿意投身到區塊鏈技術研發的洪流里去尋找有關它的最新應用和變現方式,所以我們看到的區塊鏈技術應用幾乎都落腳到了發幣或者ICO上面。這顯然大大局限了區塊鏈作用的發揮,而且只會把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局限在一個相對較為狹隘的領域里。因此,找到區塊鏈技術合理的變現方式和途徑,讓它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成為決定它到底能夠走多遠的關鍵所在。
由于區塊鏈技術誕生于數字貨幣之中,最終導致了人們簡單地認為幾乎所有的區塊鏈技術都是新的。這也是為什么有如此多的區塊鏈從業者會簡單地認為區塊鏈技術只適合發幣的根本原因所在。作為一個相對較為基礎的技術來講,區塊鏈技術并不僅僅只有發幣這么簡單,除了發幣之外,它應當具有更多新的應用。
人們看到的有關區塊鏈的應用之所以會僅僅只有發幣,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在于他們放棄了對于區塊鏈技術的再度創新和顛覆,僅僅只是將區塊鏈技術看成是一個現成的技術,直接拿過來用了。這種簡單相加的發展模式其實與互聯網式的發展模式并無太多區別,或許正是因為如此,才最終決定了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僅僅只是數字貨幣發展模式的再度延續,并未真正解決行業的具體問題。
因此,想要讓區塊鏈技術獲得本質上的蛻變,我們就必須找到數字貨幣之外的發展模式,告別數字貨幣,真正找到屬于行業本身的發展方式和方法。顛覆傳統,開辟新的發展邏輯,成為未來解決區塊鏈行業發展問題的關鍵所在。
探索有關區塊鏈的新應用,
告別數字貨幣式的發展模式
其實,區塊鏈技術本身可以有很多應用,數字貨幣上的應用僅僅只是區塊鏈技術的一個很小的方面,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具體行業上面,我們就能夠發現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可能性。造成當下區塊鏈技術應用較為原始和低端的很大原因就在于,人們不原因去探索有關區塊鏈技術的新應用,僅僅只是會將區塊鏈的應用局限在數字貨幣身上。
因此,探索有關區塊鏈技術的新應用,找到區塊鏈技術更多的應用方式,成為未來一個階段發展的關鍵所在。這種顛覆是徹底讓區塊鏈技術告別了數字貨幣,真正讓他們帶入到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如果我們能夠在新的領域里,找到了一套應用邏輯、變現方式和商業模式的話,那么區塊鏈的應用將不再變得單調,不再僅僅只是數字貨幣的存在,而是變成了一個真正能夠給我們帶來全新想象的東西。
從這個邏輯來看,數字貨幣式的發展模式,其實是一種原始的發展模式,它僅僅只是讓我們看到了區塊鏈技術的巨大魅力,無法給我們帶來更多新的想象。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新的領域里,在這個領域里尋找區塊鏈技術新的變現可能性,甚至衍生出新的區塊鏈技術類型都將會把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帶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建構區塊鏈技術新體系,
告別數字貨幣的原始技術模型
區塊鏈技術被我們認識和發現是在數字貨幣身上,但是,以共識機制、加密技術和點對點數據傳輸為代表的技術僅僅只是區塊鏈技術在數字貨幣端呈現的一些表現形式而已,區塊鏈技術并非僅僅只是如此。
顛覆傳統思維的另外一個方面就是要告別以數字貨幣身上呈現出來的數字貨幣,轉而尋找和建構新的區塊鏈技術體系,從而讓區塊鏈技術在更多行業身上找到新應用。當下的區塊鏈技術之所以始終都逃不過數字貨幣式的發展模式,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沒有將區塊鏈技術進行拓展和延伸,僅僅只是將區塊鏈技術停留在了數字貨幣的層面上,最終大大局限了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可能性。
通過不斷對區塊鏈技術進行迭代升級,我們才能找到更多的發展可能性。因為如果僅僅只是將區塊鏈技術限定在數字貨幣領域,它的外在的表現就僅僅只有數字貨幣,如果我們能夠將區塊鏈技術進行深化和拓展,找到新的變現可能,區塊鏈技術的外在表現才不僅僅只是只有數字貨幣,而是有更多新的其他的變現方式和手段。
與現實握手,
區塊鏈技術不應該僅僅只是一個獨立王國
區塊鏈技術在數字貨幣上的應用讓我們看到的是它與現行體系的格格不入,在現行體系之外,重新建構了一個系統。這種發展方式讓我們簡單地認為區塊鏈技術就是一個獨立王國,無法和現實世界握手言和。然而,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區塊鏈技術最大的應用土壤就在現行的行業體系之中,放棄了如此大的一個應用土壤,轉而去開辟一個新的領地,顯然是相對較為困難的。
顛覆傳統思維的另外一點就是要放棄與現實世界的對立,試著與現實世界握手言和,通過尋找區塊鏈技術與現行的體系、行業和技術的結合點來打開它的新的發展模式和機會,而非僅僅只是將區塊鏈技術封閉起來。與現實握手言和的另外一點還表現在區塊鏈技術要回歸到現實具體的行業上,真正要落腳在具體行業,通過改變具體行業來講它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而不是一味地去叫嚷著顛覆,最后卻始終都僅僅只是一個虛無縹緲的獨立王國。
區塊鏈技術的關鍵在于應用,
而非僅僅只是技術本身
對于區塊鏈技術的憧憬,很大程度上源于人們對于互聯網式的發展模式的厭倦。而互聯網式的發展模式從根本上來看并未真正改變行業的痛點和難題,僅僅只是停留在了概念的創新和去中間化的嘗試上。
我們看到的當下以新零售、新金融、新出行為代表的新的發展模式,其實都是在用新技術的手段去改變那些互聯網技術無法改變的痛點和難題。這就是互聯網式的發展模式的弊端所在,因為互聯網技術僅僅只是借助去中間化的方式帶來了行業效率的提升,減少了B端和C端對接的流程和環節,并未真正改變行業本身。
區塊鏈技術正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出現的。通過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具體的行業當中,找到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可能性,而非僅僅只是將區塊鏈技術看成是一個互聯網技術一樣的概念,或許,這才是區塊鏈技術真正能夠獲得更大發展的關鍵所在。通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去改變和重塑現有的行業發展邏輯,通過區塊鏈技術的創新去尋找 TO B時代的發展新模式,或許才是區塊鏈技術未來發展的關鍵所在。
在區塊鏈的語境里,顛覆傳統思維意味著與數字貨幣說再見,意味著要回歸行業本身,意味著要豐富和發展區塊鏈技術,因為以區塊鏈技術的顛覆性來看,從行業具體的需求出發,我們都可以認為,數字貨幣式的概念和技術并非全部都是新的?;蛟S只有告別了數字貨幣式的發展方式,才能讓區塊鏈落地到具體行業上,而只有落地到了具體行業上,區塊鏈行業的發展才能真正回歸正道。
當中本聰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數字貨幣身上,不斷顛覆我們對于原始貨幣體系認知的時候,我們的目光或許并不僅僅只是應該局限在數字貨幣的獨立性上,而是應該看到在數字貨幣的顛覆性背后區塊鏈技術本身的巨大能量上。因為不管數字貨幣帶給了我們多少的震撼,多少的顛覆,但是它僅僅只是區塊鏈技術外在的一個表象而已。
西安軟件開發、西安APP開發、西安軟件外包、西安軟件開發、西安網站建設、電商軟件開發、社交軟件開發、直播軟件開發、西安網站制作、西安區塊鏈開發
只有徹底顛覆了數字貨幣式的發展邏輯,我們才能讓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帶入到一個全新階段,而非僅僅只是基于數字貨幣的概念創新,其實質卻是與數字貨幣雷同的發展邏輯。顛覆區塊鏈技術本身,意味著徹底與數字貨幣式的發展模式說再見,意味著一個全新的時代大幕由此拉開。
區塊鏈的2018:走在冰與火之間
2019-01-07
“大家都在討論,但我還是看不懂,它到底和我有什么關系?”作為非鏈圈、非幣圈的“吃瓜群眾”,唐唐近兩年來已經聽了無數次“區塊鏈”這個詞,但除了概念,她對區塊鏈應用和價值的認識依然模糊。這也許不是全部真相,但至少說明了一些問題——區塊鏈很火沒錯,但這種“火”似乎只是一定范圍之內的狂歡。
這一年,從炙熱到冰冷,幾經波折,冷靜下來的區塊鏈市場反而開始有了腳踏實地的趨勢,業內人士的奔走呼喊并沒有白費。至少,類似“區塊鏈就是發幣”這樣的聲音已經漸漸弱了下去,瘋狂的 ICO留給區塊鏈的“偏見”逐漸褪色,更多的人們已經開始正確地、冷靜地、客觀地看待區塊鏈技術對于生活和商業的影響。
從泡沫到理性,從概念到應用,2018年其實是區塊鏈行業雙腳逐漸著地的一年。
根據工信部的《2018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的總結,區塊鏈的應用已從金融領域延伸到實體領域,電子信息存證、版權管理和交易、產品溯源、數字資產交易、物聯網、智能制造、供應 鏈管理等領域。區塊鏈技術開始與實體經濟產業深度融合,形成一批 “產業區塊鏈”項目,迎來產業區塊鏈“百花齊放”的大時代。區塊鏈從三個層次,即基礎設施層、技術擴展層和垂直應用層落地。
本文將回顧2018年,區塊鏈行業的市場、政策等方面的值得銘記的現象。
加密貨幣價格的下坡路
“比特幣又跌了!”這樣的消息在2018年出現過多次,最集中的在11月左右。2017年,比特幣曾創下歷史最高價19666美元。不過,根據東方財富網的報道稱,比特幣在2018年度成交的最高價為16666美元,最低價為3179美元。比特幣價格的下跌帶動加密貨幣集體下挫。據悉,2018年,全球有超過800種加密貨幣名存實亡。
發幣是區塊鏈迅速躥紅的爆點。最開始,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打開了一扇“讓少部分人富起來”的窗戶。不過,隨著眾多的人擠破頭炒幣,各式各樣的加密貨幣問題出現,如虛假貨幣、空氣幣等。這讓本來就不規范的數字貨幣交易市場更是雪上加霜。許多國家的政府都在加強對加密貨幣的監管,如美國在監管方面之前明確表示打擊ICO。中國持相似態度,2018年1月22日,央行支付結算處下發《關于開展為非法虛擬貨幣交易提供支付服務自查整改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單位及分支機構開展自查整改工作,嚴禁為虛擬貨幣交易提供服務。當然,如韓國、日本等國家對于加密貨幣的態度相對比較寬容。
不過,政策對于加密貨幣的影響只是因素之一,此外一些行業分析人士也試著從算力、金融的角度去解讀加密貨幣的集體下坡現象。
區塊鏈技術不斷獲“官宣”
一方面,幣圈士氣受挫,但另一方面,鏈圈卻迎來了初春的氣息。
一個行業的發展催化劑則是政策或者政府的官方認可。2018年,政府政策對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做了很多利好的推動。
2018年3 月,工信部發布通知稱將籌建“全國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并以此開展專題研究。地方省市方面,如深圳、上海,北京、成都、河北等省都已經開始明確的出臺相關政策扶持區塊鏈產業的發展。如今年深圳市經濟貿易和信息化委員會在3月發布了新信息技術扶持計劃,將進一步扶持信息安全產業,涵蓋區塊鏈、數字貨幣領域,單個項目的資助金額最高達到 200 萬元。其中,北京、上海和廣州已成為我國區塊鏈相關立法和政策的最集中地區。
我國政府的態度很明確,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很重要,但是禁止加密貨幣的橫行。
大公司低調布局:只聊技術
2018年上半年,投中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區塊鏈投融資報告》的顯示,截至2018年4月末,中國市場上在營區塊鏈企業超過320家,超六成的交易仍布局種子輪/天使輪。2018年,創業公司中在融資方面表現最出色的是比特大陸。其今年完成了四輪融資,并且準備IPO。不過比特幣價格的下跌,對其產生了影響。去年12月有消息稱比特大陸已經關停了在以色列的研發中心。
當然,除了這些新興的區塊鏈創業公司很活躍,國內大公司對于區塊鏈的熱情也不減。只不過,他們相對比較低調。
在游戲方面,小米的“加密兔”、百度的“萊茨狗”、網易“招財貓”等虛擬寵物。除了百度、網易、小米推出的“區塊鏈寵物”,京東啟動了區塊鏈加速器項目 AI Catapult Accelerator,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之一的中國銀行還曾在 2017 年 9 月 28 日首次提交了一項關于區塊鏈擴容的專利。當然,對于熱門技術的布局,向來讓人津津樂道的是BAT的暗自較量。其實,BAT很早已經有相關的區塊鏈實踐或者研究布局,不過在2018年,大家的動作更多了。
首先,2018年,是百度區塊鏈動作頻繁的一年。2月,百度悄然上線了區塊鏈寵物狗項目“萊茨狗”。6月,百度推出的區塊鏈原生應用“度宇宙”官網上線。7月,百度推出首個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原創圖片服務平臺“圖騰”。8月,百度成立區塊鏈技術研發公司“度鏈”。10月,百度與海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海南生態軟件園合作,成立海南百度區塊鏈實驗室。11月,百度、中國人民大學和封面傳媒今天舉行了簽約儀式,三方共同成立區塊鏈媒體實驗室。
騰訊和阿里都在積極推動技術方案落地。3月,騰訊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聯合發布區塊供應鏈聯盟鏈及云單平臺。4月,騰訊區塊鏈正式對外公布“騰訊區塊鏈+供應鏈金融解決方案”。同月,其發布區塊鏈游戲《一起來捉妖》。5月,騰訊與深圳市國稅局推出國內首個基于區塊鏈的數字發票解決方案。2月,菜鳥與天貓國際宣布啟用區塊鏈技術查證物流全路信息。4月,阿里云發布區塊鏈解決方案,支持天貓奢侈平臺Luxury Pavilion推出全球首個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正品溯源功能。6月,阿里旗下螞蟻金服宣布上線全球首個基于區塊鏈的電子錢包跨境匯款服務。9月28日,阿里達摩院區塊鏈實驗室成立。
鏈手機?
區塊鏈手機是2018年的熱門詞,是黑科技還是噱頭?HTC 區塊鏈首席運營官陳信生曾表示過手機用戶對自己的所有數據借用區塊鏈實現自主是未來的趨勢,盡管路漫漫。2018年,HTC發布一款主打區塊鏈的旗艦智能手機Exodus 1。HTC表示,其在該手機上開發了數字貨幣錢包Zion,讓Exodus 1在硬件上具備數字貨幣錢包的功能。
當然,HTC并不是唯一一家鏈手機的推行者。早在2018年3月,長虹在杭州發布了全球首款區塊鏈手機:長虹 R8 麒麟手機。據介紹,長虹 R8 麒麟是長虹通信專為 Unicorn 開發的首款搭載 Unicorn 區塊鏈手機。這款手機是全新一代區塊鏈移動智能終端,基于 POW 共識算法、設備指紋技術、LBS 位置服務,讓用戶以更低門檻參與到區塊鏈當中,使移動信任網絡擁有更多更分散的節點,為移動生態鏈的大規模應用提供了基礎。
后續,聯想也加入了隊伍發布了聯想 S5手機,這款手機緊緊跟隨了當今智能手機的發展趨勢,幾乎匯聚了所有流行概念,比如全面屏、雙攝等,且售價只要999元起。不過,真正讓聯想 S5 備受關注的,是因為這款手機引入了一個新的流行概念——區塊鏈,據了解,這也是聯想首款區塊鏈手機。
在2018年年末時,有新聞報道表示,韓國智能手機廠商三星(Samsung)也對區塊鏈手機蠢蠢欲動,其提交了三個與區塊鏈智能手機功能相關的歐洲商標申請。
區塊鏈媒體熱:來去匆匆
區塊鏈帶來的經濟效益還包括衍生了一眾區塊鏈媒體。據互鏈脈搏梳理的2018獲投區塊鏈媒體項目數據顯示,2018 年共 34 起區塊鏈媒體融資事件。資本熱捧出現在3月,共12起。第一季度的融資事件占今年以來的一半,第二季度下降至35%,而7月、8月兩月共占15%。此外,獲投項目大多停留在天使輪(22件,占61%),目前在融資上跑得最遠的只有一家,達到B輪。
8月21日深夜,大批區塊鏈自媒體遭永久封號,包括大炮評級、火幣資訊、金色財經、深鏈財經和幣世界等悉數。騰訊官方回應,這些媒體涉嫌發布 ICO 和虛擬貨幣交易炒作信息。而后,區塊鏈媒體更是受到重創,昔日的“榮光景象”已經不在。在區塊鏈火起來后,很多人前赴后繼地撲向媒體圈,但這也導致了一些人僅僅是盲目跟風。當市場冷靜下來,區塊鏈變得不再神秘,讀者對于區塊鏈的知識需求不僅是解讀概念時,真正的好內容則是必要的。
西安軟件開發、西安APP開發、西安軟件外包、西安軟件開發、西安網站建設、電商軟件開發、社交軟件開發、直播軟件開發、西安網站制作、西安區塊鏈開發
總的來說,2018年的區塊鏈有得有失,丟去了浮躁的部分,真正的價值開始被更多人認可。筆者腦海中想起很多區塊鏈從業者都說過的一句話“區塊鏈一定是未來?!惫P者也相信區塊鏈是未來,但是能到未來的前提是,先把目前每一步落地走好,畢竟新技術最怕止于夭折。幸運的是,區塊鏈的行業發展并沒有讓人感到過于擔憂。
展望2019年:短視頻、洗稿……都會怎么變?
2019-01-07
2018年,短視頻、洗稿問題、區塊鏈、人工智能是互聯網領域的熱詞,這些熱詞也給版權界定帶來了更加嚴格的要求,2019年如何才能創造一個更加規范有序的版權環境呢?
話題一
短視頻熱度不會降,但需重拳整治
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短視頻創造了數不清的點擊量紀錄,而且成為了普通網友記錄生活的新方式:吃到好吃的,拍個小視頻;看到好玩的,錄個模仿秀……與需要精良制作的長視頻相比,制作簡單的短視頻迅速火了起來。
然而,與短視頻的飛速發展相伴而生的是短視頻的類型界定與版權侵權問題,許多問題到現在還沒有定論,然而新的問題還在不斷產生。短視頻日益成為網民展示自我和網絡社交的重要方式。然而,在熱鬧的背后存在著眾多著作權問題。其中突出的問題是法律屬性問題、權利歸屬問題以及許可使用問題。
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審判員馮剛:首先,雖然短視頻時長很短,但一般均能完整地表達某種思想感情,符合《著作權法》及其實施條例關于作品以及“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的定義,因此大多數短視頻屬于《著作權法》規定的“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
其次,“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的著作權歸屬于其“制片者”,短視頻亦應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在短視頻的拍攝者與被拍攝者不相同時,該短視頻著作權的歸屬判斷依據為:第一,當事人的約定;第二,法人作品、職務作品等法律規定;第三,歸屬于拍攝者而非被拍攝者。
再次,短視頻的著作權人有權控制短視頻的使用,但網絡環境下關于短視頻的規則可能會限制其著作權。例如平臺規則、網絡協議等。但平臺設定的規則應受到合同法關于格式合同規則的約束,而網絡協議可以被認為是民法總則中規定的習慣。
話題二
“洗稿”現象可能會“剎車”
中國報業版權服務中心主任岳占峰:雖然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用計算機對內容進行相似性判別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是對于層出不窮的“洗稿”方式還未能做到精準判別,目前對于“洗稿”的認定主要還是依賴有經驗的編輯進行人工判斷。微信公眾平臺近期推出的“洗稿”投訴合議機制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對于判定可能有“洗稿”爭議的內容,由投訴方發起并經被投訴方確認后,平臺隨機邀請一定數量的合議小組成員參與評定,回收結果大于10份且70%以上認為內容是“洗稿”的,則認定被投訴方“洗稿”。合議機制引入了類似陪審團制度的思想,采納多數合議小組成員的意見,對有爭議的“洗稿”內容作出裁定,降低了由于判斷標準模糊而被“洗稿”侵權的流量號們鉆空子的可能性。
解決“洗稿”問題更有效的方法是落實主體責任,無論是平臺主體的內容審核責任,還是公眾號運營主體的“洗稿”侵權責任,都應該引入懲戒機制,加大侵權懲處力度,切斷侵權方的利益來源,讓原創內容獲取應得的收益,讓侵權方付出更大的代價。
話題三
區塊鏈等技術應用會更廣泛
中央財經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研究員徐耀明:普通的電子數據具有易改性,一般需要通過公證的形式予以固定證據,而公證存在費用高、時效性和便捷性差等局限性,區塊鏈取證技術恰恰彌補了前述不足之處。同時,區塊鏈技術自帶永久性存在證明和多級加密技術的應用,可以確保電子數據在非極端情況下不被人為篡改。
2018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于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也明確了區塊鏈技術可以作為收集、固定電子數據的方式。但《規定》并未賦予區塊鏈取證技術與公證同等效力,在司法實踐中也不宜神化區塊鏈技術,而應綜合考量區塊鏈技術在實際應用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否可以保證電子數據在生成、收集、存儲、傳輸的過程中不被篡改,且內容完整。此外,公有鏈(區塊鏈的一種類型)中還存在諸如“51%算力攻擊”等欺騙手段,雖然現在尚無證據表明通過較低的成本可以篡改區塊鏈技術獲取的電子數據,但技術的中立性決定技術的進步客觀上也會導致欺騙手段的升級,當欺騙手段的成本過低時,區塊鏈技術就不再無懈可擊。
話題四
人工智能生成物 版權保護依然存在爭議
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庭長李自柱:對于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法律問題,大家關心的有兩大方面,一個是它生成的內容屬于不屬于作品?如果屬于作品的話版權歸誰,關于第一點,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是不是作品,需要從兩個方面去思考,第一個方面是:這個生成物的內容屬于不屬于人類的智力表達?現在《著作權法》規定的作品,肯定都是人類的智力表達。那現在的人工智能生成物是不是人類智力的表達?這與作者直接創作作品存在不同。作者直接創作作品的時候,具有直接性,而人工智能勢必要用到機器。機器通過學習輸出的一種表達,與人工智能設計者、使用者好像有了一定的距離,有一定的間接性,那么這個間接性是不是需要考慮?
第二個方面是:這個內容是否具有獨創性,這是版權認定的核心要件。獨創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獨立創作,非抄襲別人。二是創作中有作者的個性烙印在里面。在人工智能這里,到底能不能用相同的材料、相同的算法?能不能得出帶有個性化差異的結果?如果用相同的算法、相同的材料,得出來的結果具有唯一性,那又是否符合創作的定義?
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庭長易珍春:人工智能在我國的蓬勃發展,引發了大量關于其“創作的作品”的版權爭論。但在討論之前,筆者認為首先要明晰的問題是:機器人或者說人工智能創作出一定高度的作品后,可以作為作者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我國《著作權法》非常明確地表明保護的只是人類智力成果。因為作品必須是人類的智力成果,就像大象畫的畫和猴子自拍照都不是作品一樣。就目前而言,人工智能的“作品”不可能成為《著作權法》保護的對象。
西安軟件開發、西安APP開發、西安軟件外包、西安軟件開發、西安網站建設、電商軟件開發、社交軟件開發、直播軟件開發、西安網站制作、西安區塊鏈開發
目前,關于人工智能還存在許多爭議,比如:人工智能真的是在“創作”作品嗎?它本身具備創作意圖嗎?如果說人工智能是根據其程序在“創作”,作者到底是人工智能還是應當屬于編程人員?此外,如果認為人工智能可以成為作者,作者應當享有的精神權利,如署名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等,人工智能又如何享有并行使這些權利?
人工智能終端紛亂涌入 急需標準引路
2019-01-07
2018年末,在GSMA TSG終端工作組第34次會議上,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起人工智能(AI)終端標準立項,獲得大會全票通過。
這是一次標準立項,而非標準通過,為什么卻被產業界視為全球人工智能終端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事件?
據Gartner預測,到2022年,80%售出的智能手機將擁有設備端的人工智能(on-device AI)。但是,若想全面促進全球AI終端產業快速健康發展,AI終端標準不能缺失,這就是此項標準立項獲通過的意義所在。
標準化首先明確定義
蘋果、華為、OPPO、vivo、小米等廠商相繼推出了加載AI應用的智能手機產品,隨著手機廠商紛紛將AI設為賣點,有企業將軟件功能的改變渲染為AI能力的消息也不斷被爆出。拿在手里的是不是AI手機?消費者深感迷惑。
中國電信移動終端研究測試中心總經理李寶榮認為,當前階段,能被冠名為AI手機的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具有深度學習的算力,二是加載了深度學習的應用。也就是說,AI手機必須有終端側的智能,能在手機本地進行深度學習的推斷或訓練。
“這就是所謂的on-device AI,這個定義將AI手機和單純利用云端能力提供AI應用的手機類型區別開來?!崩顚殬s說,“它的重要性在于為AI手機提供了判別方法,是AI手機標準化的基礎。以這個定義為基礎,就可以進一步規范對芯片平臺的要求、規范手機深度學習能力如計算機視覺、語音處理等能力的要求,以及AI應用的要求等?!?/span>
而中國電信的兩版白皮書,所做的就是這類工作。
2018年5月17日,中國電信在業內首發《AI終端白皮書》,率先為行業給出了AI手機的定義,《全網通AI手機白皮書2.0》,又進一步升級了AI應用要求。在通信行業資深人士柏松看來,中國電信的兩版白皮書就是“AI終端標準項目”的關鍵解讀。
據了解,此次中國電信攜手中國聯通牽頭推進AI終端國際標準的制訂,得到了全球多家運營商、芯片商和終端廠商的支持,他們將作為支持單位共同參與AI終端標準的制訂工作。
這是我國兩大電信運營商在標準領域的再次聯手,2015年,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首次走到一起,聯合終端廠商推出全網通標準,這一標準先后獲得了國家和國際標準組織的認可,成為全球終端的通用標準之一。
電信運營商作用凸顯
雖然AI終端的發展目前還處于初步階段,但相關企業紛涌而入,與泛智能硬件的交互已越來越頻繁,電信運營商的引導和支持便顯得尤為重要。
李寶榮認為,對用戶的隱私保護和利用5G提升AI終端性能是運營商乃至整個通信業的兩大重點研究方向。
芯片等產業鏈的相繼成熟為終端側智能的發展備好了條件,業界早就認識到終端智能化所帶來的諸多好處。
如李寶榮所說:“終端側的智能可以讓任務的處理時延更低,響應時間更短,因為數據都是在終端本地處理,不需要上傳云端,所以能更好地保護隱私,具有更高的安全性?!?/span>
據了解,此前廣州研究院針對當前主流的深度學習算法研究后提出了多種隱私保護方法,中國電信的一些AI能力也被用于手機隱私保護。
李寶榮強調,盡管對終端側AI能力的要求逐日提升,但網絡側對AI手機的輔助和協同作用將越來越重要。通信網絡在AI終端發展大潮的推動下需要不斷增強對計算和存儲資源分配和調度的能力,發揮大型操作系統的作用。
西安軟件開發、西安APP開發、西安軟件外包、西安軟件開發、西安網站建設、電商軟件開發、社交軟件開發、直播軟件開發、西安網站制作、西安區塊鏈開發
比如,受限于電池技術短期內難有大的突破,手機在運行AI功能時消耗較多的電量,將使得手機續航時間的短板更加突出。而將手機AI的計算負載轉移至網絡側、將業務平臺下沉到網絡邊緣,便可以讓AI手機在計算和數據緩存時,速度加快。
“市場潛力越大,競爭者越多、業態越復雜?!卑厮烧f,“但手機廠商或其他類型的終端企業,只要使用通信網絡,都首先要與電信運營商的網絡進行測試、連通。因此,電信運營商對AI終端的發展思路,對產業影響甚大?!?/span>